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江苏省情和冷链物流发展实际,着力构建冷链物流设施网络、着力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冷链物流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着力强化冷链物流全程监管与安全保障,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产业竞争力,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保障食品和医药产品安全,全面构建畅通高效、智慧便捷、安全绿色、保障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冷链物流发展活力。更好发挥政府在规范行业运行秩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更多向冷链物流基础薄弱环节配置,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统筹推进,区域协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衔接长三角消费市场、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和国际市场,深入推进冷链物流市场联接、通道衔接、标准对接,提升冷链物流跨区域协同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品类冷链物流运作特点,优化冷链物流设施布局与运行网络结构,加快城乡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
创新引领,民生优先。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冷链物流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改造,推进冷链物流技术工艺、业态模式、经营管理和监管方式创新,培育冷链物流新生态新场景,提升冷链物流创新能力。推进冷链物流与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商贸流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稳步提升城乡冷链物流均等化水平,强化社会民生物流保障。
绿色低碳,安全可控。把绿色理念贯穿到冷链物流全链条、各领域,加强绿色环保设施设备技术应用,促进冷链物流节能降耗,加快冷链物流绿色低碳转型。坚守安全底线、压实各方责任,强化冷链全程追溯监管,加强冷链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冷链物流安全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冷链物流设施能级、服务能力、监管水平显著提升,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高,成本水平显著降低,冷链物流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构建起与我省产业结构发展相匹配、居民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到2030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实现跃升,设施网络、服务质量、技术装备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支撑。
(四)发展重点。
构建一体互联“骨干网”。做大做强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支撑构建国家“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全力推进冷链物流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全程温控、资源交易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冷链物流“数字织网”。加强线上线下融合,聚力打造干支仓配一体、平台共享互联、运作组织高效的冷链物流骨干网络。
打造便捷高效“服务圈”。优化供给、适配需求,增强冷链物流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全面提升冷链物流全品类、全流程、全链条服务能力。打通城乡冷链物流双向通道,推进区域冷链物流协同发展,强化口岸跨境冷链服务功能,聚焦冷链物流提质降本增效,加快建成衔接产销、覆盖城乡、国内国际双向辐射的冷链物流服务圈。
壮大创新发展“主力军”。围绕产地运营、城乡配送、技术装备、供应链管理等,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创新引领力和市场带动力的冷链物流重点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布局、一体化运营,形成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冷链物流国际化水平,推动龙头企业协同“出海”,深度参与全球冷链产品生产和贸易组织。
培育优势集成“产业带”。聚焦供应链协同、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推进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低温速冻食品、生物医药、冷链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冷链物流价值创造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放大长江通道、沿海通道等综合交通和产业集聚优势,推动冷链上下游产业和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加快打造资源要素集成、产业跨界融合、集群高端发展的冷链产业发展高地。
筑牢安全保障“防护线”。突出民生福祉和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冷链物流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地方法规制度建设,创新行业监管方式。加快构建冷链全程可视可控、可溯源、可追查的追溯监管体系,提高冷链物流运行安全和应急韧性水平,筑牢冷链物流质量追溯、疫情防控、运行安全和应急保供的重要“防护线”。
三、空间布局
按照“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布局的总体要求,依托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结合我省冷链产业布局、商品流通和进出口方向,着力构建“两横三纵”冷链物流通道,重点打造“5+8+N”的冷链物流枢纽节点体系,推动形成产销有效对接、城乡全面覆盖、国内国际畅通的冷链物流网络。
(一)冷链物流通道布局。
1.“两横”冷链物流通道。
长江通道。依托沪武高速、沪陕高速、沿江高速及长江黄金水道、沿江机场等,发挥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优势、口岸优势和冷链产业集聚优势,对内串联长三角、联通中西部,对外链接国际冷链市场,强化苏州、南京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港口冷链、航空冷链、冷链区域分拨等功能,打造国际冷链物流门户枢纽,构建起陆水空协同冷链物流通道。
陆桥通道。依托连霍高速、陇海铁路等,发挥陆海统筹、联动亚欧的区位优势,强化徐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冷链海铁联运、公铁联运、冷链班列以及苏北主产区中转集散、产地预冷等功能,推进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建设冷链物流集散分拨基地,增强冷链东西双向开放集聚辐射能力,构建串联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冷链物流通道。
2.“三纵”冷链物流通道。
京沪通道。依托京沪铁路、沪蓉高速、京台高速、宁洛高速等,发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集聚辐射优势,加强苏南主销区、苏北主产区与上海、京津冀等主销区以及国内农产品主产区的联动,强化生鲜农产品交易、冷链多式联运、高铁冷链、冷链温控供应链组织等功能,构建起南北融合联动、产销有效对接的冷链物流通道。
沿海通道。依托沿海高速、沿海铁路等,发挥连南接北、通江达海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产地优势,对接环渤海、东南沿海以及日韩、东盟、欧美等冷链物流市场,强化盐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连云港港、盐城港、南通港、苏州港等港口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冷链多式联运、近远洋冷链运输等功能,构建串联沿海港口、联通国际、接驳内陆的冷链物流通道。
南北中轴通道。依托京沪高速、长深高速以及锡泰、常泰过江通道等,发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优势,对接华北、华南冷链市场,强化常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农产品中转集散、冷链分拨配送、医药冷链、低温速冻食品冷链等功能,构建起南接长三角、北连京津冀的中轴冷链物流通道。
(二)物流枢纽布局。
1.“5+8”冷链物流枢纽。
发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集聚辐射作用,强化资源整合,形成一批集聚集约程度高、设施装备水平先进、区域带动作用强的冷链物流设施群,打造五大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南京。发挥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五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叠加优势,强化农产品交易集散、区域分拨配送、国际冷链、民生保供等功能,打造立足南京都市圈、服务长三角、对接中西部、链接国际的冷链物流枢纽。
苏州。发挥长江通道、沿海通道交汇叠加优势和资源要素集聚优势,强化冷链干支仓配一体化、冷链多式联运、温控供应链、跨境交易集散等功能,打造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冷链供应链组织枢纽。
常州。发挥地处长三角农产品主销区和冷链装备、速冻食品加工等冷链产业集聚优势,强化冷链交易集散、区域分拨、低温加工配送等功能,打造服务苏浙皖、辐射长三角中轴、对接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枢纽。
徐州。发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果蔬、肉类等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强化产地冷链集配、果蔬和肉类冷链物流、铁路冷链班列等功能,打造服务淮海经济区、联动苏鲁豫皖、辐射中西部的冷链物流枢纽。
盐城。发挥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新门户和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优势,强化产地冷链、低温加工、港口冷链、水产品冷链物流、冷链出口基地等功能,打造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和日韩等国际市场的冷链物流枢纽。
依托无锡、南通、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泰州、宿迁等城市,围绕特色冷链产品生产、中转集散和消费流通,加快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集聚一批特色冷链产业集群,加强与冷链物流枢纽城市联动合作,有效衔接农产品产区与销区,打造特色优势明显、服务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八大区域性冷链物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