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15986619992

冷链信息化,迎难而上的“新基建”

发布:2023-08-15 19:58,更新:2024-05-15 08:18

图片


20%-30%。



这是我国果蔬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率,肉类和水产品的流通损耗率分别为12%和15%,远高于西方国家的5%。也就是说,每年约有1.3亿吨的蔬菜和1200万吨的果品在运输中损失。究其原因,是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冷链运输让物流、商流与信息流无法连接、整合与交互。



当我们还在为损失的上亿吨果蔬而感到惋惜时,一些行业已经为这个问题焦头烂额了许久。



“冷链企业违法犯罪,相关机构营私舞弊,监管人员严重失职失责”。2021年12月4日,大连市发布的这条xinguan肺炎疫情消息引人注目。当疫情突发,冷链企业却无法提供准确的产品溯源信息,疫情传播的源头与链条得不到有效监控,Zui终导致疫情大范围扩散。稍有不慎,无法做到“全透明”冷链流通环节的冷链企业就会成为疫情传播的“千古罪人”。



冷链流通环节中信息的缺失与监管的疏漏,已成为压在冷链园区心头的隐形大山,倒逼着冷链行业进行信息化的升级变革。



冷链信息化,道阻且长



“以前用货车+棉被,板车+毛毯的方式完成‘冷链’物流运输,很多冷库依然在用手写单据的方式进行管理,货物的出库、入库等数据难免有疏漏。冷链信息化可以帮助传统园区借助现代化的信息通讯技术让园区和冷链物流都变得智能”。一些冷链园区对信息化表示了认可与期待。



由于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进行实时信息整合、资源协调和风险预警,制约了冷链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冷链”的信息化发展路径已现实可行,与此同时,已有园区开始探索智慧化的可能性,试图让这个传统行业走向数智化。



Zui早进入冷链物流领域的大多为民营企业,但他们各自为战,操作规程、数据格式和标准规范五花八门,这导致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因此信息化水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譬如顺丰、京东等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大型物流企业,冷链信息系统及设施都较完备,但更多的是信息化意识淡薄、装备水平偏低的冷链物流企业。



退一步讲,即使企业有信息化需求和意识,技术上的屏障和壁垒也会迫使他们望而却步。



冷链物流监管需要覆盖从生产到消费全流程的各个环节,对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数据传输效率要求很高。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技术是冷链物流中信息采集传输能力的基础技术。掌握5G通信、定位导航和物联网技术等高精尖的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对路径、环境、车辆和货物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为监管和溯源提供数据资源。



然而大多数冷链物流数据采集过程中还是存在大量手工采集方式,瞒报、漏报、误报等问题时有发生,难以实现全流程的精准管控,导致监管信息不透明。



另外,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制约冷链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前我国已出台了大约300多项涉及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缺少针对冷链设施设备建设、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统一标准。已有的标准多为区域性、单品类商品的标准,即使是同类货物在不同地区的标准也存在差异,尚未形成全国统一、品类齐全的冷链物流标准。



在标准和法规尚待健全的“空窗期”,由于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和协调推进难度大,造成相关标准发布后推广效果不理想。再加之相关物流环节信息的传输不畅,信息技术应用不成体系,缺少有效的监管抓手,产品在冷链运输途中存在延误和断链现象并不稀奇。



不过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的全流程、全环节、全场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这将推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进一步制定。



,要攻克冷链行业的信息孤岛困难重重,但庆幸的是大环境正在向好发展,可以预见,冷链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在未来几年里呈飞速发展态势。



信息链贯通了,一切就通了



目前,冷链产业的“链”由冷链物流企业、冷藏车生产企业、冷冻产品生产商等构成,需要各方通力配合才能保证整条冷链的畅通。毕竟相互脱节的信息化就好比一条从中间被截断的水管,无法做到贯穿始终。换句话说,一条没有贯通的信息链,再华丽也仅仅是摆设。



12月初,冷链行业内发生了一件事:冷链科技生态平台前海粤十获得了一笔高达3.9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资料显示,前海粤十是一家智慧冷链产业生态服务商,为冷库行业客户提供生鲜冷链供应链全链条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一直以来建设的正是“一条贯通的信息链”,力图打通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信息壁垒的全方位冷链信息化。



事实上,前海粤十的实力在得到社会和资本的广泛认可之前就已经显现。


图片


前海粤十联合华为、华商设计打造丰大元洪国际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大数据指挥中心



去年7月,福建省重点企业丰大集团就福州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国际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的整体数字化建设项目与前海粤十签约,这将是全国Zui大的冷链基地,而它的信息化建设是前海粤十一手操办的。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竞标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前海粤十卓越的冷链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平台,以及在国内shou的大型冷链信息化管控能力。一站式智慧冷链信息化解决方案能够让园区实现冷库、商户、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的互联互通,巩固固有产业园区的优势,帮助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成为全国Zui大且Zui智慧的冷链基地。



前海粤十不仅赋能传统冷链园区,也重视生态合作,与小米、顺丰、华为等全球500强企业进行强强联合。依托这些规模庞大的客户体系能够多维度、立体的收集冷链供应链各个节点信息,前海粤十的两个生态建设在不断地壮大与完善。



前海粤十通过其一直以来构建的冷链智慧生态+冷链金融生态,与小米合作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打造了东疆数字金融一体化平台,有了“互联网+”思维的加持,东疆保税港区的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个环节将被全面打通。与顺丰集团合资成立顺链科技,共同建设冷链物流互联网平台,将供给端与消费终端的数据实现了贯通,让商家使用到更优质更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有保障的食品。



不仅如此,在疫情反复无常的两年里,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寻求冷链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zuijia解决方案。前海粤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为各地区的冻品监管平台与冷链数据中心的建设贡献力量,目前已与深圳、上海等地区相关zhengfubumen达成深度合作。



据了解,前海粤十已布局全国200多条干线运输线路,签约合作800余家冷库,遍布7大区域,服务商户11万+,共计冷库容量2800万吨,信息化市场占有率达到,真正打通了全国冷链产业流通的“硬瓶颈”,并取得了行业内外的多项荣誉。



激流勇进,是唯一的方向



推动冷链产业的信息化发展,不仅仅是一台冷链车,或者一个冷链园区的问题,而是要整合从“农田到餐桌”的流通全过程信息,前瞻性的洞察及冷链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机遇,二者缺一不可。



前海粤十多年来重金投入技术研发,换来的是显著的科技创新成果。其团队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0%,获得了80余项知识产权。同时,其研发的软件架构十分灵活,能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kaifa。


图片


前海粤十供应链管理云平台界面



据了解,依靠“一个云平台、两大服务体系、shida服务板块”即供应链生态云平台和冷链金融生态、冷链智慧生态两大服务体系,前海粤十开拓了冷链冻品金融交易中心、冻品供应链金融、冷链产业融资租赁、冷链供应链管理、冷链B2B电子商务平台、冷链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冷链智能园区管理平台、冷链物联网管理系统、冷链物流车辆管理系统、冷链新能源节能等shida主要服务板块,力图在产业升级的激流中加速前进。



冷链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既要求企业掌握互联网、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技术,对冷链物流流通中的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还要求打通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冷链物流的各环节的降本增效。冷链信息化建设难度可见一斑,尽管如此,前海粤十从未退却,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持续深耕冷链行业。



冷链大时代,未来已来



若只把冷链信息化当作冷链行业的变革升级,或许有些狭隘了。实际上,冷链物流包含了从生产、检测、存储、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的所有环节,这些环节的参与主体众多,关乎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也就是说,其实冷链产业的信息化与我们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尤其疫情发生以来,冷链物流在保障农产品食品流通、医药产品流通、战略储备等作用凸显,也对冷链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用一个类比,未来的冷链产业数字化建设,就像5G基站建设一样会成为国民基础设施。


图片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将布局建设100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达世界先进水平。这将是快速增长的万亿级增量市场,吸引大量资本不断涌入。



过去几十年里,食品安全从吃饱到吃好,冷库和冷链经历了从无到有、先冷后链的发展,冷链的发展建设对整个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是无出其右的。也正是因为食品消费不断升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等因素促进我国冷链信息化市场的持续扩张与行业不断发展,在“内需+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我们正在迎来冷链信息化的大时代。



在变革与机遇中,利用新技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满足政策法规要求,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是每个冷链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数智化转型已成为冷链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大趋势。



未来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冷链物流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打开,冷链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上升到信息化、智能化等领域。冷链数字化和数字化冷链必将形成冷链产业的新格局,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由之路。



推进疫苗冷链配送系统建设和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是今年梅县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梅县区按照广东省疫苗冷链配送系统建设标准,共投入1000多万元,对疫苗冷库进行升级改造和设备更新,完善各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后补式冷库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


梅县区疾控中心流行病防治所主任侯杰向笔者介绍,疫苗从厂家冷库出库,到进购一方接收,必须全程冷链存储、流通并严格监管。疫苗的保存温度是2℃到8℃,如果低于2℃或者超过8℃,系统会发出智能报警,区疾控中心或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收到短信之后会马上派人过来查看,并对冷库进行维护和维修。


区疾控中心在每个月底为梅县区19家预防接种门诊和4家产科配送疫苗,根据他们的计划扫码出库,冷链装车,途中冷链车也有温度记录,将疫苗送到每个预防接种门诊后,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对厂家、品牌还有全程温度进行查看、签收。


笔者在石扇镇中心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看到,候诊区、接种室、处置室、冷链室、观察区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大厅内自动取号、排队和叫号功能贯穿始终,引导家长按照服务流程完成预防接种,实现了预防接种全程数字化服务。


“这些设备投入使用后,可以保证我们预防接种门诊的疫苗全过程数字化可追溯,为辖内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保障群众预防接种安全。”石扇镇卫生院院长卜胜勇说。


目前,疫苗冷链配送系统建设和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均已完成升级改造工作,进入验收使用阶段。该项目投入使用后,梅县区将实现疫苗Zui小包装从进入疾控部门到完成接种全程信息采集、监控、统计和分析可追溯,实现接种对象接种信息智能化采集和全程监测管理,在全区构建起一张规范科学、优质高效、便捷智能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疫苗接种服务需求。

相比普通药物,xinguan疫苗对于温度更加敏感,导致物流运作的要求更严苛,其供应链复杂程度也更大。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可以更好地进行全面监管和全流程追溯,从而助推疫苗冷链的建设与发展。

在xinguan肺炎全球流行的情况下,疫苗是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为保障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从疫苗生产者到疫苗使用者的全程冷链系统。无论是在疫苗生产工厂、中转冷库,还是医院、接种站等医疗机构,以及中间的运输配送环节,都需要避光、避暴晒和避高温。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任何一次不当操作和失误都将给疫苗使用效力带来不可逆的降低。为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实现全链条监管,信息化发挥出重要作用。

如果简单地把物流分成仓库与运输,可以发现,哪怕是小企业,也用进销存管理着自己的库存,换句话说,80%以上的企业都知道自己的仓库里有什么。然而,哪怕是Zui大的企业,也很难知道自己的货物在哪辆车上,现在是什么状况。然而,恰恰公路运输几乎是一切商业物流必须经过的环节。



联系方式

  •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平湖社区平安大道1号乾龙物流园1栋103
  • 电话:15986619992
  • 总经理:谢庆飞
  • 手机:15986619992
产品分类